鲍超在清朝咸丰六年(公元1856年),在胡林翼的支持下成立了霆军,后来在剿灭太平军与东捻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霆军在战斗中转战鄂、皖、赣、粤等多个省份,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,并逐渐成为湘军集团的核心力量之一。
同治五年九月,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为东捻和西捻两支,东捻军由赖汉英率领,西捻军由张宗禹指挥,双方互相呼应,形成了清朝政府的重大威胁。鲍超的军队参与剿捻的初期并不顺利,主要是由于后勤补给困难和捻军以骑兵为主、机动性强,打击方式与太平军大不相同。对比之下,霆军习惯了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,因此在初期与捻军的快速机动战术发生了不小的冲突。然而,鲍超很快调整了战术,吸取了前期失败的教训,逐渐找到了与捻军抗衡的办法。
展开剩余82%一、尹隆河战役背景
同治五年正月,鲍超刚刚在广东嘉应剿灭汪海洋后,清廷命其北上剿捻。霆军随即参与了湖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的围剿捻军行动。鲍超原本计划尽早进入战场,但由于粮草补给问题,进兵延迟,并因此遭到清廷的责备。之后,鲍超在追击捻军时一度因找不到敌踪而受到批评。1866年10月26日,曾国藩指派鲍超、刘秉璋、杨鼎勋、刘松山等各自带领队伍追击西捻军。当他们抵达洛阳时,西捻军已经进入陕西,鲍超只得带队折返。
至同治五年十二月,东捻军在赖文光和任化邦的指挥下取得了在罗家集和杨家河的胜利。这些胜利虽然未能突破清军的围困,但却大大鼓舞了捻军士气,清军因此感到十分震慑。此时,清廷换帅,由李鸿章接管剿捻的总指挥。李鸿章与曾国荃商定了围歼的策略,调集鲍超和刘铭传的军队分道包抄,企图将东捻军一举消灭。
在鲍超与刘铭传的联合进攻下,东捻军先是计划渡过汉水,但却遭遇了两路清军的围攻。捻军在这种夹击下遭受重创,尤其是在尹隆河一带,双方的战斗愈加激烈。东捻军决定在这里展开决战,争取摧毁追击的两支清军,之后再顺利南下入川,向四川发起进攻。尹隆河之战因此成为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。
二、尹隆河之役经过
尹隆河之战的经过史料记载有所出入,主要集中在刘铭传是否提前发动进攻的问题。根据《湘军志》和《湘军记》等史书,普遍认为是刘铭传未能按照预定时间与鲍超会合,反而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发起进攻,导致刘军遭遇了巨大的损失。而更多的史料则认为,刘铭传确实是由于提前发起进攻,导致了自身几乎全军覆没,最终霆军才赶到反败为胜。
根据薛福成的《书霆军铭军尹隆河之役》,在同治六年正月十四日,刘铭传部追击东捻军至京山下洋港,鲍超则驻扎在钟祥臼口。刘铭传选择在第二天与鲍超分路进攻,形成夹击之势。但东捻军的赖文光提前得知了这一情报,利用激将法挑拨刘铭传与鲍超的关系,鼓动刘铭传提前出击。刘铭传果然按照预期提前发动进攻,试图争取战功,但东捻军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战斗一开始,东捻军分三路进攻,任化邦攻击左翼,牛乐宏攻击右翼,赖文光和李蕴泰合攻中军。刘铭传的部队在正面抵抗时遭到重创,特别是在右翼精锐部队唐殿魁的指挥下,铭军损失惨重,唐殿魁战死。刘铭传部队的指挥体系开始崩溃,部队四散溃逃。
就在铭军即将全军覆灭之际,鲍超的霆军赶到。鲍超采用“大一字阵”,将军队分成三路进行包围,采取了进步连环枪炮法,迅速突破东捻军的阵地。东捻军在这场战斗中阵型散乱,士气低落,最终全军溃败。
霆军在尹隆河一带取得了压倒性胜利,持续几天追击东捻军,俘虏了大量捻军,甚至包括赖文光等主要将领。东捻军入川的计划彻底破产,战后东捻军的领导层陷入了混乱,原本的战略目标彻底失败。
三、总结
尹隆河之战不仅是清朝政府在剿捻战争中的重大胜利,更是鲍超军事才能的体现。凭借灵活的战术部署和精准的指挥,鲍超成功扭转了局势。在这场战役中,霆军采取的“大一字阵”有效抵御了东捻军骑兵的冲击,精准的火力密集型战术摧毁了捻军的进攻阵势。战后,东捻军不但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,士气也遭到严重打击,导致其放弃了入川计划。
鲍超的成功并非偶然,他对战术的巧妙应用、对敌情的精准判断,以及部队间的密切配合,都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